9月19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综合专场在海埂会堂召开,有关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紧扣高质量发展和“三个定位”,锚定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持续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坚持学中求进、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数字化进程,全省经济转型成“形”起“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继2018年全省经济总量达2万亿元后,“十四五”期间于2023年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2024年达3.1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11万元/人,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0年的46.5%提高到2024年的53.3%,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20年的26.7%提高到2024年的52.1%,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十三五”末提升4.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3位。
“三个定位”建设取得新成就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8个民族自治州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累计创建13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不断深化,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1%,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抚仙湖、泸沽湖水质保持在Ⅰ类,滇池绿道再现“蒹葭苍苍”,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在洱海随处可见。成功举办COP15第一阶段会议,绿色生态成为云南最具魅力的标识。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不断深化,“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成为我国直抵东盟、联通欧洲的一条战略通道,“黄金大通道”成色十足。创新实施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开启了全国首个由省会城市统筹边境口岸发展的实践。中国—南亚博览会成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大经济”开创新局面
资源经济不断壮大,能源、有色等传统产业支柱地位持续巩固,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新三样”成为工业增长“新引擎”,高原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业优势更加突出,资源经济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45%左右。园区经济集聚成势,安宁高新区等7个园区建成千亿级园区,沪滇“16+16”园区共建机制不断完善,“2+3+N”沿边产业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122个开发区以占全省0.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超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口岸经济彰显活力,28个口岸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智慧口岸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磨憨铁路口岸成为我国对东盟第一大铁路口岸、我国首个经世卫组织认可的国际卫生陆港。
“三基地一目的地”建设实现新提升
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电力总装机从2020年的1.03亿千瓦提升至1.66亿千瓦、增长61%,其中,绿电装机达1.5亿千瓦、居全国第1位,“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超过2万亿千瓦时、居全国第1位,相当于为东部地区节约标准煤6.6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7.3亿吨。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有色金属产业链加快延伸,绿色铝成长为新的千亿级产业,形成全球第一且最完备的锡铟产业链、全国第一且最完整的铂族金属产业链,滇中稀贵金属集群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成果丰硕,茶叶、鲜切花、核桃、咖啡、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从2020年的1.68∶1提升至2024年的2.3∶1。“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成绩斐然,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红河元阳阿者科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叫响全国,2024年全省旅游总花费达1.14万亿元,“旅居云南”成为大IP、大生态、大产业,旅居人数达390万人次,涌现了曲靖土瓜冲、文山六郎城等一批乡村旅居典型。
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
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总结推广孟连牛油果“334”、彝良天麻“721”、弥渡蔬菜“双绑”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全省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脱贫县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6%,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当好“编外校长”“编外院长”,深化教师“省管校用”、医护人员“省管县用”等机制,职业教育资源、高等学校、三甲医院实现州(市)全覆盖,“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网进一步织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安全发展护航新征程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建立健全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和重大灾害“123”快速响应机制,2024年首次实现汛期洪涝灾害“零伤亡”。完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成效显著。
记者:近期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云南经验”在全国推广,云南正在全力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云南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一,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畅通经济循环。印发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工作要点等制度文件,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通过着力破除一批共享单车、LNG加气站等领域准入壁垒解决企业准入难题,先行先试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评估“云南方案”被国家采纳,成为全国开展此项工作的基础性方案。持续深化价格改革,燃煤发电和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有序放开,全环节理顺天然气价格,城乡供水价格完成阶段性改革目标,今年以来全省共完成用水权交易1088单。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完成贯通互联,为云南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信息通道枢纽和数字经济合作高地提供了坚实支撑。总的来看,全省的市场环境不断完善、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市场行为加快规范,为集聚资源、激励创新、推动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第二,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动力。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组织开展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政商交往正面负面倡导“三张清单”等政策措施,完善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加大民间投资项目协同支持,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断增强,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
第三,推动重点行业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管控,正式出台全省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2021年以来,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81.89万亩,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放开全省城镇地区户口迁移政策,实现16个州(市)职称互认,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支持计划,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流动。建立省、州、县三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共建成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34个,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促进全省科研服务能力全面提高。组建云南省大数据公司,全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发展供应链金融,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衔接机制,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已达382家。
记者:“十四五”以来,人民群众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关注度持续上升,云南在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民生保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是稳就业促增收成效明显。坚持外出就业和“家门口”就业并重,建设就业“幸福里”社区106个、零工市场207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64万个,运营就业帮扶车间2407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6年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我省已基本建成以就业“幸福里”社区为龙头的“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我省“家门口的务工车间”10个典型案例之一的嵩明县为例,通过打造省级劳务品牌“嵩明好焊”、建设云林社区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引入市场运营团队等措施,探索出了“就业不出村、增收在家门口”的就业增收新路径。
二是教育卫生高质量发展。教育经费、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定保持在17.3%、11%左右,仅中央预算内、地方专项债券等资金投入就达到了1270亿元。出台一系列服务民生的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教师“省管校用”、医师“省管县用”等帮扶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以及乡镇和社区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工作,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银龄医师”计划等,教育强省、健康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6万余个;马龙、易门等5个县被国家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新增一级高完中45所;实施中职兜底招生政策,2024年中职录取人数比上年增长21.4%。全省县医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比例达99.2%;人均预期寿命增幅居全国第一,其中昆明达80.3岁、玉溪79.3岁,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1家县级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千县工程”,总量居全国第二;2400名医疗骨干下沉支援172家县级医院,累计接诊420万人次、开展手术21万例。
三是“一老一小”关爱暖心护航。出台等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一老一小”关爱行动,持续加强养老托育设施建设,建成养老机构和设施6170个股天下配资网,其中老年幸福食堂760个,深化适老化改造工作,全省养老床位逐年增多;建成托育机构3471家,90%的城乡社区有“儿童之家”,全省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养老服务、幼儿托育有了更好的着落。
凯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